close

就當代藝術的創新視野來看,這次威尼斯雙年展整體風格趨於保守,但若用心品味,仍可發現部分作品意味深長,或者,在氛圍塑造上成功給予觀看者視覺或聽覺的震撼。

還是得從「製造世界」的命題來看,策展人畢爾包曼(Daniel Birnbaum)認為,由藝術作品來呈現「製造世界」,或可視為對於世界的看法或願景,它可能會是某種世界圖象,但也可聚焦在形塑世界圖象的過程。所以,創作形式與媒材的探索,並非此次展覽重點,而是藉來說故事的工具而已。

於是,在上個世紀,甚至到這個新世紀,曾引領潮流的媒材多出現在此次展覽中,包括傳統雕塑、繪畫等形式也被酌量運用;此外,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對世界的觀看角度,也被策展人以看似呈現藝術史的方式,紛呈於主題展中。

複合媒材及廣泛運用生活素材入作品的形式也可見,如非洲藝術家慕沙柯瓦.蘭格(Moshekwa Langa)作品,以各式絲線、酒瓶、模型汽車等,在主題展場裡架構了一個微型的世界網絡,即是用日常生活用品來呈現用這些物品的「人」所創造的世界。

南美裔藝術家湯馬斯.薩拉奇諾(Thomas Saraceno),以狀似蜘蛛網絡的作品,在國家展區雙年展主題展館與主展廳的空間對話,薩拉奇諾原就擅長建築藝術,而這個從四面八方擴散又互相交錯的蜘蛛網絡,像極了全球化世界的溝通現況,參觀者穿梭其間,充滿探索樂趣,卻也須極力避免自絆手腳。

在國家館部分,此次北歐幾個國家的串連呈現,雖以〈蒐藏家〉命題,但意圖展現存在世界上各種人的生活形貌,其中一連串探討同性戀男性交往的作品吸引關注,雖然同性戀不是新議題,但大膽卻不越界的陳述手法,引發更多想像空間。

俄羅斯國家館每次都會有讓人耳目震撼的聲光之作,諸如亞歷克斯.克利馬(Alexei Kallima)的作品〈雨的命題〉(Rain Theorem),取材自運動比賽的歡呼場面,用裝置藝術手法呈現壁畫作品,每次顯影都搭配歡呼的音效,卻在瞬間黑暗無聲,而藍色的螢光效果,則讓人聯想到早期社會主義統治下,那種冷到骨子裡的喧譁。

如果不探討當代藝術的創新旨趣,單就藝術作品對「世界」的觀察與闡釋,此次威尼斯雙年展,應能看到很多生活領域裡尚未探索過的「世界」,無論是來自藝術家的反諷或是想望。

記者凌美雪/威尼斯報導(新聞來源:自由電子報 980615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ndy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