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轉載 : 自由電子報 970806
記者凌美雪/台北報導
台灣代表隊在北京奧運的正名問題還吵個不休,建築藝術界昨天卻傳出好消息,即將於9月開幕的「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」,邀請南藝大「建築繁殖場」團隊參加綠園區義大利主館的大會主題展,不僅是台灣首度受邀,而且在官方網站上,參展團隊的國家名稱就叫「台灣」。
「建築繁殖場」由南藝大教授呂理煌領軍,曾於2004年代表台灣參與「第九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──台灣館」,雖然「台灣館」不被大會列入正式國家館名單,但「建築繁殖場」的作品受到歐美策展人注目,今年更受邀在威尼斯最具大會代表性的場館裡展出。
在國家識別氛圍濃厚的威尼斯雙年展裡,能以「台灣」身分受邀,呂理煌並不意外。他說,大會方面不曾就身分名稱問題跟他討論,來自台灣的團隊就以「台灣」為名,是很自然的事。
從另一種角度看,「建築繁殖場」用低調且獲大會尊重的方式,在建築藝術場域裡為國爭光。這一點從展出作品命名過程可見一斑。
原來該團隊以切合大會主題的「Somewhere Out There」提出作品〈幻域計畫〉,但思索著「那是哪裡?」時,答案不就是「Formosa」嗎?於是,他們以過去的思考主軸發想,延伸出〈浮兒.魔島.海上花〉之名,簡稱〈For.mo.sa〉,不僅思索著介入公共空間場域建構問題,並探討場域共構下的情感記憶與情境氛圍。
不過,「建築繁殖場」的作品都很大,但他們在大會主題展分到的展館空間非常小,僅容納得了錄像或平面文件,然而,他們卻又運了一整貨櫃的〈果凍迷宮〉與木構建築材料到威尼斯,不禁讓人好奇,他們的作品該在何處「繁殖」。
呂理煌很低調,他說,他們一定會在最顯眼的場域裡,讓人們看到來自台灣的作品。
<知.識.小.寶.典>威尼斯參展 受邀學問大
規模盛大的威尼斯雙年展,參展團隊有分很多種「受邀」層次。其中由大會指定策展人依策展主題所需,主動於全球挑選並邀請參展的團隊,不僅意味著其作品本身已受大會肯定,且展場及基本費用均由大會負責。
雙年展還有所謂的「國家館」,在主展區綠園內的都是永久性展館,但場地已飽合,除少數如「中國」強勢入主外,很多「國家館」都是在城裡租場地。「台灣館」雖以國家為名,但並未被列入國家館名單,而是向大會報名審核通過後,自己花錢受邀的「會外展」。(記者凌美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