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轉載:自由電子報 970223

〔記者王亮勻/台北報導〕位居環太平洋地震頻繁的亞洲國家,耐震建築成為各國建築業長期投入的開發項目,昨日由中華建築隔震消能構造協會與台灣建築中心舉辦的「隔震消能建築技術發展國際研討會」,吸引不少業界人士到場參加。

日本隔震技術已發展30餘年,是國內不少建築業取經的對象,但因為造價較貴,阪神大地震之前,全日本僅有約30餘棟的隔震建築;阪神地震後因抗震效果顯著,隔震建築全面大幅提升,至今年為止,日本隔震建築已經超過5,000餘棟,市佔率超過六成。

建築研究所所長何明錦表示,台灣平均每年有三到四次規模六以上的地震,每年會有一次影響較大的地震,尤其921大地震後,建築物更需要提升耐震性能。因此,在2006年公告實施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,為增加高層建築的舒適度,也陸續研究推廣建築物耐震隔震及消能系統的設計。

日本免震構造協會會長西川孝夫指出,隔震與制震最大的不同在於,隔震除提供結構阻尼,還可能較制震延長建築物的周期,並降低地震反應的效果。

五年內完成160棟

中華建築隔震消能構造協會理事長詹添全說,台灣目前的隔震建築數量在世界排名第七,完成的隔震建築共有39棟,未來在結合建築業界的推動下,達到五年內完成160棟隔震建設的目標,世界排名也可望提升到第四名。

造價成本每坪多出一萬多

相較於制震建築,隔震建築需要更多成本,目前手中有三棟隔震住宅完工的興富發建設董事長鄭欽天指出,隔震建築在地震來時,能達到九成消能效果;制震建築的消能效果僅一成左右,因此,在耐震及舒適度上有很大的差異,平均造價成本也有50到200倍不等。一般來說,隔震建築的每坪造價成本就會多出1到1.5萬之間;國內建商使用的隔震器多為直徑150公分大,日本使用上多為直徑80到120公分。

台灣目前隔震建築共有39棟,包括慈濟醫院、台北市地政及防災應變中心等公共建築,另外,一般住宅有興富發建設、潤泰創新都大力推行。
   慈濟醫院台北分院,也是隔震建築(記者邱紹雯攝)。
  隔震建築成為各國建築業長期投入的開發項目,例如興富發剛完工的台中市豪宅「黃金新象」。(記者陳品竹攝)
  隔震器將結構與地盤隔離,透過水平位移減緩地震力,通常位於柱之下端。(記者王亮勻攝)
  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「台北市災害應變中心」,在地下一樓與地面層間,裝設有36個直徑一公尺的隔震墊,在遭遇七級地震時,建築物能容許60公分的水平位移,可有效減緩建築物受力時的搖晃程度。(記者林毅璋攝)

新聞辭典/隔震建築 讓房子裝避震器

隔震建築又稱為免震建築,原理像在房子裝上避震器一般,藉由特殊設計隔震器將結構與地盤隔離,以水平方向的柔性位移作用,大幅削減地震所產生活的衝擊力,隔絕地震波對建築的影響。

隔震技術不僅可以使結構本身的震害減輕,也可以使內部重要設施不受地震影響。優點為地震來時可正常供水、供電,還可減少60%至70%的地震力,由於能使地震周期變慢且平順,地震舒適度可以提高五倍以上。

不過,隔震建築也不全然沒有缺點,隔震建築對遠方發生的長周期地震免震效果差;另外,對上下震動的地震也沒有免震效果。

目前引進台灣常見的隔震器為鉛心橡膠隔震器,其構造為一層橡膠一層鋼片累積形成,並在中心加裝圓柱體之鉛心,可抵抗較大的水平力,中間的鉛心可有效將建築物拉回原點。

(記者王亮勻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andybin 的頭像
    sandybin

    綠舍設計工作室

    sandyb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